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16日,由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社会科学馆主办的“推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成都召开。
会议围绕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情况,以及四川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从学科建设、智库发展、平台创新等角度展开研讨,总结成果并谋划未来方向。
中国特色、巴蜀风格
推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回顾过去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副院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新以《开辟中国特色、巴蜀风格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为题,从学科布局、研究成果、学术队伍、传播品牌等方面,介绍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情况。
记者从会上获悉,5年来,我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建成了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基础学科健全扎实、应用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的良好格局。同时我省建成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8个、重点实验室13个、高水平研究团队52个,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原创力和引领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和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李新表示。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刘立云以《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为四川现代化贡献智库力量》为题作讲话。他介绍,四川新型智库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种类多元、特色鲜明的智库体系建设。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我省的新型智库各有特色,推出了一大批前瞻性、创新性、落地性都比较强的智库研究成果,将发挥自身建议、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库支撑。
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邵波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聚力推动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十四五以来,成都聚焦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城市都市圈建设等等重要战略部署,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社科规划的各类项目,累计下来已经立项了900多项。同时还面向国家高端智库发布重大课题研究项目60多项,吸引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的一流智库专家学者关注研究。
邵波提到,接下来,将坚持提升质量水平,推动社科研究更多产出精品力作、更好指导实践发展。同时,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构建结构合理、梯队衔接的人才队伍。
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则从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角度,介绍社科联针对一些学会开展重大学术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专门制定了《团体会员学术活动经费资助暂行办法》,对基础研究性学会所开展的基础学科学术研究、重大学术活动进行了重点资助,目前已完成2022年度、2023年度《学科学术发展报告》,推动了四川省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发展报告的完成,“促进了社会组织与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互动,通过这些举措就是有效地提升了社会组织的协助能力。”
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屈晓华介绍,“十四五”时期,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明显增强。四川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成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同时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更加突出。屈晓华还提到,“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明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定位,在建立良好学术生态、人才保障、智库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学科发展、平台建设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学科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加强和完善学科体系为前提和要务。会上,来自高校的多位专家从学科发展、平台建设等角度,谈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容。
“以有组织的科研,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超介绍,四川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在国家级项目立项、科研基地平台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去年,川大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古典学系,招收了第一批古典学专业的本科生,同时也获批了全国首家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点。
“四川作为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无论是地域特征还是历史文化,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并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条件。”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永强介绍,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重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优势学科,积极培育国家安全学、文博等新型交叉学科。另外,按照学校的整体统筹,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平台,组建了35个科研团队,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攻关的一个转变。
另外,多位高校专家提到了通过平台建设来助力学科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永强以《以项目、平台为支撑推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 服务建构中国经济学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为题,提到学校以平台聚焦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现代金融、工商管理、法学等理论体系,聚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学术传播等重要任务,采取超学科方式、加强有组织研究,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基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高地,先后运行了多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标志性成果。
马永强提到,面向“十五五”,西南财大将立足自身学科优势,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包括聚焦伟大思想推进理论创新、聚焦人才支撑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聚焦体系构建推进组织模式创新,力争在四川社科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滕文浩介绍,在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纪检监察研究中心于21年底成立,这是我省唯一以纪检监察管理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着力打造纪检监察理论与实务相融相促的学术研究平台,着力打造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一智库、两基地,即纪检监察研究高端智库、两基地是纪检监察理论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三年多来中心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韩洪则介绍了以数智平台建设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情况。他介绍,学校把电子信息和文科进行交叉融合,围绕着既有学科特色、又有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化特色的学科方向来进行。比如说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与文科的交叉的工作,来聚焦网络思政、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智慧城市、科技金融等与电子信息内在融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方向,“电子科技大学的特色学科方向就是数字公共治理,在10年的发展当中,以数字公共治理为专业特色,来培养文理融合、具备优秀信息技术素养的公共管理卓越人才。”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