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乡间新画卷】温江区:激活科创引力 蝶变田园经济

2025-06-25 16:38:00   四川发布

【开栏语】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将四川成都西部片区等11个地区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作为承担国家战略使命的重要实践单元,成都西部片区围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等重点领域展开了原创性差异化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极具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 “成都经验”。

即日起,四川发布客户端联合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出【城里乡间新画卷──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成都试验】专题报道,聚焦成都8个区(市)县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创新思路与改革实践。今天,一起来看成都市温江区营建“川农牛”科创农庄探索乡村振兴新路。

近年来,温江区围绕聚优培强现代都市农业地标产业,打造“天府粮仓”科技创新策源地,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在万春镇高山村共建“川农牛”科创农庄。项目核心区面积300余亩,按照“一个精品林盘催生一批田园总部型企业”的思路,建有科创云超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特训中心、现代种业科服总部、“天府粮仓”科技攻坚示范区等主要功能板块。通过科创赋能、借力引智、协同联动,探索形成了“川农牛”科创乡村发展新模式,推动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

鸟瞰川农牛科创农庄

总体考虑──

《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中明确部署,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探索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温江区拥有“大城市+大田园”的地理格局,汇聚了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农科院等13所高校院所资源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创资源。近年来,温江区锚定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目标,不断深化校院企地协同创新。通过林盘资源盘活,搭建起以“川农牛”为品牌的“林盘+田园”农业科技转化平台,构建起“市场主体+高校院所+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高山村争创“成渝农高科创第一村”。 

创新举措──

“三个载体”聚合科创资源,打造农高产业“田园总部”。

一是引育创新主体。温江区与四川农业大学、市科技局、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特驱投资集团五方共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创新探索“投、建、运”一体化模式,在高山村建设“川农牛”科创农庄,靶向招引现代种业、数字农业、生物农业等领域重点企业入驻,打造乡村产业集成服务体系。

二是构筑数字平台。搭建“CNG—农业行业公链”和“科创乡村·云超市”数字化共享平台,以川农牛e购、农科e站、蓉e检“3e云平台”为支撑,构建农产品全过程溯源体系、农业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农业智慧化运营管理服务。

三是汇聚人才支撑。以建设现代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牵引,打造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特训中心,大力引育乡创客、主理人、新农人等人才群体,聚集高端研发团队41个、专家教授125人。

“三个在地”用活科创成果,创塑农高产业“策源高地”。

一是发挥在地科创优势育种攻关。整合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所以及荃银生物等行业领军企业科创资源,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开展科研育种攻关和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动水稻、蔬菜、油菜等粮油品种迭代升级

二是注重在地集成转化试验示范。坚持连片试验、示范引领,实现单元化碎片化家庭土地委托至集体经济组织“化零为整”。目前,全村已有360亩分散田块建成高标准试验田,落地四川农业大学稻蒜轮种基地、四川种业集团新优品质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

三是提升在地特色产品品牌价值。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新模式,创办见山新型农业公司,做精“稻·见”大米、“大蒜咖啡”等特色产品,推出生态果蔬、绿色粮油等系列“川农牛”品牌农产品,成功进入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和社区社群连锁生鲜门店。 

大蒜咖啡:结合在地优质大蒜创新开发,年销售7万多杯

“三类联动”共享科创效应,提升农高产业“共富引力”。

一是校村共建推动利益共享。组建科创园联合支部,全面盘活高山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通过建立“保底租金+二次分红+土地流转+产品溢价”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保底收入超过20万元,并享有“川农牛”科创农庄项目30%的收益分成。

二是镇村抱团促进片区共富。推动周边3镇8村共建现代农业科创片区综合党委,创办鱼凫联创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善“资产联营+折股量化+按股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撬动建立2亿元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池,构建片区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三是跨域结对带动合作共赢。以“科技研发在温江、成果转化覆西部”为思路,成功落地雅安“和美茶庄”、凉山“五新农创园”等项目。与简阳市碑垭村、连山村共建“象牙香”水稻种植基地,带动当地村民每亩增收800元。

优良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田

成效亮点──

培育乡村发展新质生产力,成功孵化四川农链数科等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形成发明专利22件,攻克关键技术23项,推动成果交易转化174项,2024年“产研院”及孵化企业总产值达2亿元。形成三产融合致富新路径,促进闲置农房资产经营性开发,打造集试验示范、研学参访等为一体的大田景观,营建科农inn智慧农业中心等示范场景。2024年,高山村村集体资产达6627万元,收入77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38万元,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十余项荣誉(资质)。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