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中江挂面村里的窖烤面包坊,为何日营收能超五六千?| 看“安逸四川”的万千气象

2025-06-24 22:32: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一天下来,我们营业额最多的时候,差不多五六千块钱,加上咖啡、茶等饮品,会再多一点点。”

一处墙体被刷得金黄的农家小院里,几个房间被布置为摄影室、咖啡间,中间的空地则搭建起巨大的窑炉,时不时飘出窖烤面包的香味。另一边,丛丛花草间摆放几张桌椅,供人喝茶、吃面包、享受慢时光。

这不是位于城市的文艺打卡点,而是处在中江挂面村里的一间面包工坊,由吴健和亲朋好友共同经营打造。如今生意红红火火,让这位来自隔壁村的年轻人更坚定了深扎挂面村的脚步。

面包和挂面并不“挂钩”,且面包坊位置距离城市的主要消费力较远,隐匿于层层农房之间的一间小院,为何却能经营妥善?

事实上,制作的面包、咖啡能否消费出去,人气是关键。

“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中江挂面村,以省级非遗“中江手工挂面制作技艺”闻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传承历史,但在发展方面也曾面临困境。

6月23日,2025年“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组来到德阳市中江县觉慧村。觉慧村干部钟金丹向记者介绍,“过去,村里虽有半数村民从事挂面产业,但是村民居住分散,产业不集中,工艺复杂、产量低,挂面多以批发给经销商为主,收入难以提升。”并且,当地旅游要素不齐备,旅游吸引力不足、承载能力较弱。

近年来,中江在觉慧村启动“中国挂面村”农文旅项目,成为村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当地通过文旅赋能,将中江手工挂面从单一的产品销售转向多元化的体验经济。

一方面,为了提升中江挂面产品附加值,深入挖掘中江手工挂面的独特价值,凝练出五大特征、五次发酵、十八道工艺,打造中江手工挂面“5518”品牌。通过优化产品包装、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中江挂面向高档化转变。如今,中江挂面村家家户户的招牌下都有“5518”标识,中江挂面的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挂面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打造包括觉慧新村、觉味水街、觉知研学村等核心业态,配套多个公园,深度挖掘和传承挂面村挂面文化,保留乡村味道与乡村风貌,让游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同时,当地还融入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美食文化等元素,不断打造具有中江特色的文旅活动。并且通过市场化的运作,采用“政府+公司+村级集体经济”联营模式,由集体三方共同成立管理公司,引进专业化运营,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为项目赋予持久生命力。

挂面村蓬勃的发展潜力,也吸引了越多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这里离我家近,环境很美,建筑风格也符合我们的布局想法,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有足够的消费力。”吴健正是从去年5月开始打造面包工坊,“就像挂面村一样,我们不仅想卖面包,还想传达一种乡野的、舒适的体验。”

如今的中江挂面村已完成蜕变,从“作坊式经营”成为了“乡村生活综合体”,引得游人如织、门庭若市。自2024年试开园以来,中江挂面村已累计吸引90余万名游客到来。今年油菜花期更是吸引日均3万人次前来参观;今年“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0.8万人次,乡村旅游新地标实至名归。

当地创业者们对此感受很深。今年春节期间,村里不少作坊收入大幅增长,部分当地家庭的总收入高达近10万元。而吴健的面包工坊,也正是这时候每日突破五六千的日营收。

村民也切实享受到文旅融合发展的红利。钟金丹感叹,“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并以发放物资的形式给村民实现首次分红,将16余万元红利送到村民手中,让大家实实在在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制作晾晒挂面的最佳时机,总是吸引众多游客相约挂面村。当下6月,制作中江挂面的匠人们迎来了炎热时节的休息期,但在“吃住行游购娱”等丰富业态的加持下,村内每天仍有慕名而来的游客。

钟金丹介绍,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农文旅融合,不断招商引资,目前已签约数十户店铺使用当地农户一楼进行经营,待今年10月份将会陆续与游客见面。届时,不止挂面、咖啡、面包等等,还将有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在挂面村的发展沃土里“开花结果”。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