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精神文明建设遍地开花,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从西昌“黄金十年”迈进“铂金十年”关键进程中,飘扬的党旗,始终指引着方向。
在党旗的引领下,西昌全市各级党组织锐意进取、凝心聚力,用行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广大党员敢于担当、以身为旗,迸发出激情和动力,凝聚起昂扬向上的正能量,促发展、惠民生、砥中流。
一个村、社区党支部构建一个红色细胞,一个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凝聚一股红色血液,共同为这面旗帜打底上色,用他们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创造为这面的旗帜聚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东风。
挥好“指挥棒”
--全面强化基层党的建设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近年来,西昌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创新发展,攻坚六大片区,构建六大支撑,创新社会治理,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注重顶层设计,市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全市党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西昌市全面树立自上而下“自律高地-纪律居中-法律底线”的价值标尺,着力打造一条“市委、党委、总支、支部”上下贯穿的领导核心轴,逐步确立以德为先、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党性文化,以“一核心五党组”为牵引,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核心领导力,营造大党建支撑大发展的工作氛围。
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开展“筑底强基·凝聚民心”工程,抓住“关键少数”,建立健全定责、明责、履责、述责、追责“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和确立“3567”干部选任机制。统筹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1566”发展战略等。
抓住管党治党“牛鼻子”,严格执行问责制度。落实“八项规定”,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开设《电视问政》,开播全媒体直播节目《阳光问廉》,推动各级有效履职,主动接受监督。
实施“党旗飘扬安宁河畔先锋示范行动”、“三清五建一覆盖”专项行动、“一轴七域七项工程”等为主要内涵的大党建支撑发展格局,党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体制机制基本构建成型。
为了突出“学”的经常性,党的十九大闭幕后,西昌市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学习宣传贯彻活动,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西昌市委围绕“思想大解放、开放大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覆盖开展专题学习讨论,持续推进思想理论、法纪、警示、先进典型、民族团结和感恩“六项教育”,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省委巡视反馈问题集中整改,对整改结果面向全社会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西昌市积极构建“6411”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的精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创新党建
--基层党建焕发新活力
“基础牢则政权稳、基层治方能天下安”。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牢固地基”,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只有每一个基层党支部都健全而充满活力,整个党的组织才能坚强有力、朝气蓬勃。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三村村是川兴镇最小的村,地处居民区的中心,土地相对较少,没有依山傍水发展产业的资源优势。但是在2008年,三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祥莉带领村民以劳力、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成立“三和农作物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
三村村党支部书记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凝聚了人心,实现了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也真正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三和农作物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及土地效益,而且解放转移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所以,“三和农作物合作社”被西昌市政府授予了“标准示范社”的称号,目前,社员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
党建促创建,催生邛泸景区发展升级“加速度”。
近年来,西昌市树立“党建+创建”思维,坚持抓大党建支撑大发展,把邛海泸山的资源优势与旅游品牌对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以打造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会议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节点门户大力实施“旅游突破”为战略目标,大力开展邛泸景区旅游品牌创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邛泸景区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湿地公园、邛海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级“金字招牌”荣誉称号,有力促进了景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景区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景区周边村民就业人数超过3万余人,年人均增收5200元,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典范。
党建月会,筑底强基、凝聚民心的有力抓手。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高枧乡党委作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基层党委,直击人民群众诸多问题和矛盾。
每月初,各支部收集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报乡党委。由乡党委汇总在月会上进行分析研判,会中采取“汇报+考评”“反馈+处理”“小结+部署”的方式,形成当月任务清单和上月问题清单,实现上月工作与下月工作无缝对接。整个过程体现党管党、党领导的模式,强化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建月会上,通过“汇报+考评”,晒工作,赛成绩的方式,对各村完成工作情况进行加扣分,激发了各村支部比学赶超和干事创业的氛围。
利用“党建月会”这一有力抓手,高枧乡党委通过每月初召开一次党建月会,形成“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工作月会“链条”机制,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筑牢基层根基、凝聚民心。
“一轴七域七大工程”
--构建大党建支撑发展格局
州第八次、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西昌市委锁定大党建目标,大力实施基层党建“筑底强基.凝聚民心”工程,探索构建起科学有效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以大党建引领支撑西昌经济转型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轴七域七大工程”大党建格局,把全市党建工作各个要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空间覆盖,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条轴心带动三级联动-- “市委-党委(党组、工委)-总支、支部”三级联动的从严治党领导核心轴,压紧压实每一层级责任,统筹辖区内的所有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引导各级部门、各条战线、各类组织支持党建,形成大大党建的工作合力。
一项行动覆盖七大领域--实施“党旗飘扬安宁河畔先锋示范行动”,分类覆盖至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工业园区、“两新”组织、中小学校七个党建领域。
一个核心牵引七大工程--组建市委大党建领导小组,联动实施“凝神铸魂”“强基固本”“选贤任能”“引才聚智”“平安利民”“廉洁清风”“党建惠民”七大党建工程,推进全市党的建设与各项事业发展相融互促、同频共振。
从党旗飘扬在安宁河畔先锋示范行动,到“一轴七域七大工程”大党建格局。
从“黄金十年”到“铂金十年”发展。
西昌市各级党组织在大党建格局中,发展思路明晰,工作方法有序。全市两万多名党员在大党建格局中,都能够准确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责任。
构建大党建格局,最后形成了党的组织和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评价座标--看齐,实干,创新,从严。
“党建+”模式
--让党建工作惠及群众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过去的一些惯性行为和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也得到进一步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西昌市探索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媒介,通过推送“微资讯”、展示“微党建”、开发“云课堂”等,打造出了一个集学习、教育于一体的党员教育“掌上平台”,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党建工作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近年来,西昌市深入实施“党建+”品牌文化工程,让党建工作惠及群众,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党建+项目”。城东棚户区改造项目联合党组织,通过项目共推、平安共创、活动共享、困难共帮,推进项目实施落地。
“党建+产业”。礼州花卉产业园区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辅助创业,引导农民实现产业转型、致富增收。
“党建+廉洁文化”。西昌市依托600余米长的三衙街东、西两段,通过34个展板170余幅漫画、诗歌和浮雕,将廉政文化融入街景;用本地家规家训经典,在花园街、三衙街打造家风家训街,让市民在观赏中收到启发和教育,应道干部群众传家规、树新风。
“党建+历史文化”。街道(社区)充分挖掘建昌古城大通门城楼和明代古城墙的厚重历史底蕴,举办西昌市首届古城文化节,组织党员、群众进行汉服展演、古筝演奏、汉文化礼节和稚子诵读国学,让党员和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洗礼和文明熏陶。每年端午节在海河天街举办“中国.西昌龙舟节”,展示端午节祈福祭祀,以近郊乡镇党委为主体组建参赛队伍,举办龙舟拉(接)力比赛,让党员和群众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
栉风沐雨
--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十年,一座城市完成了自己凤凰涅槃式的嬗变。
一年一个发展主题,一年实现一次跨越。从2006年西昌市开启“黄金十年”发展大门的时间节点起算,十年间,西昌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常态,实现了科学跨越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300亿、400亿关口,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8亿元。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96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5位,荣获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全国绿色证书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70余个。
西昌成为四川省唯一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的城市。从2012年确立的“转型升级、民生优先、产业倍增、开明开放、城乡统筹”五大兴市战略。到2015年提出“实现一个愿景、实施五大战略、攻坚六大片区、构建六大发展支撑”的西昌铂金十年“1566”发展方略。西昌将发展格局纳入了现代社会发展潮流
把发展战略落实到每年具体工作安排上,推动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近几年,西昌市连续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GDP增长速度。2017年全市47个贫困村实现全面整体退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增长148.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均翻了一番。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2倍;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位列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经济总量居全省县市第1位。
领航西昌十年跨越发展的,是抓党建促发展最生动直接的体现。西昌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积极探索构建大党建支撑发展格局,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测评从全省倒数第一跃升至全省第28位。
砥砺前行
--当好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排头兵
“恪守坚定的政治站位,作好看齐的表率;恪守坚定的发展站位,作好务实的表率;恪守坚定的改革站位,作好创新的表率;恪守坚定的制度站位,作好团结的表率;恪守坚定的纪律站位,作好从严的表率。”近年来,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就全市党建工作在不同场合“命题”。
李俊说,要恪守“五个站位”,作好“五个表率”,当好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排头兵。
书记带头抓党建,已经成为西昌党员干部的共识。通过书记带头抓党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更深刻把握了党建的工作方法和全市中心工作,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干劲。
西昌市着力打造一条“市委、党委、总支、支部”上下贯穿的领导核心轴,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核心领导力,营造大党建支撑大发展的工作氛围。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领导力。
西昌市委鲜明提出“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导向,主动对表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战略部署,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能力,大格局谋划党建、大力度抓实党建,推动大党建支撑发展大格局。以务实的举措推动党建大融合,以惠民的行动检验党建大成效。
西昌市共有867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党委53个、党总支28个,党支部786个。为破解党建“真空”地带,建立了街道“大工委”6个、社区“大党委”30个、边界区域联合党组织13个、城乡结对联合党组织181个、城郊村居联合党组织14个、征地拆迁一线等重点项目工程临时党组织31个,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党组织互助联动,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近年来,市委先后召开党建各类会议46次,平均40天召开一次,先后梳理党建问题53个,集中整改问题37个,平均年整改问题10个。先后制定党的建设各项制度文件117份,平均每个月修改完善制度性措施2项。共计投入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平均每年投入资金600万元,党建工作逐步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当前的西昌,党建引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开创新时代美丽西昌新局面。
(西昌都市报记者 王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