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13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五、六颗组网卫星。本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也是农历鸡年中国航天的“收官之战”。
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集成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四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运行。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别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267次飞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总体主任设计师吴振宇介绍说,“现在在春节前打这两颗卫星算是收官之作,2018年,总共要打18颗星,任务比较密集。打完18颗星之后,我们就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还有周边的国家提供基本服务,到2020年,咱们整个计划组网是35颗卫星,到那时候,就可以为全球的用户提供服务了。”
北斗,又称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作为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而此次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是我国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相比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不仅是卫星组网从区域走向全球,同时,技术更先进、定位精度更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总体主任设计师吴振宇说,“北斗二号的定位精度,已经是跟美国的GPS相当了,10米。咱们北斗三号,精度会更进一步。我们现在还有星际增强、地基增强,可以做到更小,甚至厘米级的,将来是可以实现的。”
北斗卫星成功发射 北斗功臣保驾护航
北斗卫星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北斗功臣。我们的记者在发射前几天,走进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迄今承担了所有的北斗卫星发射任务,被称为“北斗港”,并创下了27次北斗发射连战连捷的战果。在袁家山测控点,遥测组和雷达组的技术人员就承担起火箭飞天的跟踪测量工作,火箭的实时位置、速度、火箭发动机运行是否正常、火箭是否按预定时间分离,都是他们第一手掌握情况,扮演着“顺风耳”和“千里眼”的角色。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袁家山测控点技术人员郑志刚说,“我们为这次北斗主要是提供第一手遥测资料,接收、解调箭上的遥测信息,通过我们,以网络形式送到西昌中心,西昌中心指挥员来判断箭上状态,来提供依据。为了保障这次任务完成,联试联调也有7、8次,已经准备了2个月左右,做了充足准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袁家山测控点技术人员郭晓亮说,“比如说在联试联调期间,经常是在凌晨时分,这个时候,天气温度比较低,我们还要进行(设备)装拆检查、参数检查。辛苦是肯定的,我们也是为咱们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觉得也是值得的。”
而在信息中心,作为负责西昌发射场通信保障的技术人员周岐华和她的同事们,也正在忙碌着。她说,她们平时的工作就是以通信设备为伴,以三尺机台为伍,虽然很平凡,但是需要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监测和检查线路,来保障任务通信一秒钟都不能断,让卫星发射的通信网络畅通无阻。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周岐华介绍说,“这套设备只是我们通信设备的一部分,我们叫它配线架,这里红白相间的这条线就连着一个号码,这个配线架总共可以承载5000个号码。如果出现问题,我们将会从这几千个号码线队中进行排查。虽然繁琐,但是我们每天,都会对设备状态进行确认,目的就是确保北斗发射任务取得圆满的成功。”
北斗市场前景广阔 川企有信心
正是有这样的北斗功臣,才让北斗卫星一路披荆斩棘,创出了一条中国式自主导航之路。而随着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建设加速,乃至最后完成全球组网,会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用户使用北斗系统,将进一步拉动北斗应用推广与产业化进程,带动北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作为我省的北斗企业,对北斗的市场前景充满期待。
九洲集团卫星导航研究所设计师杨志坤介绍说,“目前,四川北斗产业大部分产值来自军工领域,而北斗产业最大的市场在大众应用,是未来的主流也是关键。所以,作为我们四川的北斗企业,如果能够将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发展,瞄准旅游、交通、应急等行业应用,那么,将大有可为。”
到2020年 全省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力争超过500亿元
据了解,我省是全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五大集中区域之一,产业基础良好。自2012年起,我省整合相关资源,每年出资3000万元用于支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并成立了全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推进了一批示范应用工程。目前,我省正在加快编制北斗卫星产业导航专项指南,力争到2020年,全省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