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之乡眉山青神:从“一穷二白”到“节节攀升”

2019-08-26 16:53: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故名青神。“清清岷江流进梦里东坡爱恋烙上印记 那位婀娜美丽的女子 依然还在江边浣衣……”歌声婉转,传说苏东坡与王弗的初识便在青神。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域。1949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青神,这一天成为青神辉煌70年的历史起点。如今,昔日的西南小县正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谱写新的传奇。

综合交通体系改写县域经济发展 

建国初期,从青神县城所在地城厢镇通往其他乡镇的都是民间小路,只能通行鸡公车。因受交通的制约,农民的农副产品只有靠肩挑背磨到附近集市上卖,卖不出去的只能弃于荒山野岭。二十万青神人民面对着这一交通状况艰难地图谋着自己的生计。

对外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上通眉山、彭山、新津、成都,下达乐山、宜宾、重庆,出入境物资主要经由岷江用人力木船运输,航程漫漫。陆路交通落后,到改革开放前,青神只有5条县道,里程77.6公里,均是土坯路面。交通的落后状况,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因交通不便使一批批投资商摇头叹息而去。

  无交通,无发展。1998年至1999年,在青神县委县政府大兴交通的号召下,全县乡村水泥路掀起建设高潮,使全县100%的乡镇、90%的村、80%的社、50%以上的农户通了水泥路。早在1995年,青神岷江大桥竣工通车,结束了岷江在青神境内无大桥历史。1999年,成乐高速正式通车,结束了青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12年,青神城市公交车应运而生,从此告别无城市公交车营运的历史。2014年6月,总投资10.69亿元的岷江汉阳航电工程蓄水发电,成为岷江中游建成的第一个航电枢纽工程。2014年12月,成绵乐客运专线通车,青神站的设立结束了青神无铁路的历史,青神迈入“高铁时代”。2016年,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批准青神为四川省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示范县,同时规划国道G245、省道S103、S307、S401途经青神县,省道103线(东坡区至青神段)已于2016年6月开工建设。岷东大道青神段(成都剑南大道南延线)计划于2019年9月竣工通车,将为青神“融入成都、联通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70年巨变之后,青神结束了无桥梁、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公交车的历史,实现了从“四塞之固”到四通八达。

全县的客运周转量从1949年的3万人公里上升2018年的19530.3万人公里,比1949年增长6509倍,年递增13.4%;全县的货运周转量从1949年的6万吨公里上升到2018年的20545.7万吨公里,比1949年增长3423倍,年递增12%。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德鑫航空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三线建设”根基下  新型智能机械引领现代工业

70年前,青神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主要以食品加工等手工业为主。20世纪60年代,在“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下,国营867厂、4501厂、863厂等3个军工企业入驻青神,拉开了青神现代工业发展的帷幕。2000年以来,在“工业强县”战略引领下,青神工业经历了“全面起步、加快发展、转型提质”三个阶段。目前,集合德恩精工、青城机械、四川丹甫等一批骨干企业,打出了一张“全国机械产业集群百强县”的名片,逐步形成了以机械产业为主导,纺织、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格局。

    2006年4月,青神工业开发区成立,经四川省人民政府2019年1月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园区的机械制造产业重点瞄准整机生产、关键零部件生产和基础零部件生产三大领域,以德恩精工、四川丹甫、青城机械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形成年产15万吨铸件、年机械加工20万吨、年产4000万台(套)自主产品的能力,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标准传动件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小型制冷压缩机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实木机床研发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地面航空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力兴高端机械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园区情况

按照“一园一主业”的发展理念,青神工业开发区始终坚持将“做强工业建设顶天立地机械之都”作为工作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机械产业。先后引进多缸柴油机、高效节能饲料膨化机、新能源特种车辆、微型电机等34个重点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德恩精工、青城机械、四川丹甫、德鑫航空等一批骨干企业成功开展并购重组、提质发展、产业转型。工业开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在自动化和智能化上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德恩精工积极进行智能设备和传统生产设备的智能融合,其开发的“智能工厂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在四川全省工业系统推广,为全市6家重点企业提供服务方案。青城机械购进单台(套)近2000万元的马扎克(MAZAK)柔性加工设备,建设精密加工技术中心,促进了产品质量提升。四川丹甫、立白依托“互联网+”,通过引进ERP、OA等企业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加速由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

青神县机械产业起步早、发展时间长,2008年跻身全国机械产业集群百强县,初具一定规模。同时在产业在发展中存在部分小微机械企业布局过于分散、产业竞争力偏弱、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为进一步完善当地产业配套,实现资源集约发展,青神县委、县政府一直积极谋划打造适合自己特色的县域小微机械企业孵化器。2017年8月,青神县引进力兴公司共同建设机械企业孵化园建设项目,打造小微机械企业培育孵化中心。截至2018年4月底,力兴公司已签约引进泓扬机械、吉盛机械等50余户成都周边地区和县内小微机械企业,在进一步增强青神县机械产业基础配套能力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制约“散乱污”企业生存发展环保问题。

△种类繁多的竹工艺品

竹编文化渗透第三产业  竹编艺术品扬名海内外

青神竹编文化底蕴深厚,几十年来的发展,青神竹编走过了低档、中档到高档、精档之路,从普通的生活工具演变为艺术品,并畅销海内外。2018年,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在青神举办, 2019年8月1日,青神竹龙成功获得“最长的竹编舞龙”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青神建成了集平面和立体竹编、竹家具、竹浆纸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建成竹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园、首家省级竹林湿地、国际竹艺博览馆、国际竹艺中心等功能区。

按照“抓二带一促三”的思路,青神县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年万亩栽竹”计划,县内竹林面积达2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建成竹基地200万亩,青神成为全省首批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县。

青神县每年举办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积极参加世园会、进博会、西博会等国际国内展会展览,深化与国际竹藤组织、国际竹藤中心合作。并着力推进“互联网+”,打造竹编跨境电商平台,2018年网络销售额2亿元。青神竹编被列入四川省外事礼品,产品远销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吉尼斯纪录真品展示---世界最长竹编龙

为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青神着力于突出重点,开放特色发展。以斑布健康竹产业园为核心做强竹产业园区,通过本地孵化、招商引资、承接转移等方式,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行竹旅融合,举办竹产业创意设计大赛,开发创新竹伴手礼、竹家居等文创产品。创新推出全竹宴,建成竹林院子等竹民宿和主题酒店。依托竹林湿地、海棠竹溪、竹林院子、竹里桃花等,打造特色竹旅游专线。按照“竹+1+N”的理念,建设竹特色景观带,打造竹林风景线,推进海棠竹溪、竹里桃花等竹产业项目。组织竹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国际国内展会,鼓励企业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经过70年来青神县基本实现从农业小县向工业、三产强县的逆转。在高速发展的近三十年中,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基本在65%以上,青神形成了以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十八大以来,经济步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化加快,2017年第三产业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由此青神经济优化为“二、三产业并驾齐驱”。青神的经济发展,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行。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十八大以来,青神经济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总量更高,结构更优,实力更强,实现从“一穷二白”到“节节攀升”的华丽转变。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妍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