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残疾人奔小康:一碗东坡泡菜打造的幸福生活

2020-06-13 09:44: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有一群特殊的人,常常是被人“遗忘”和照顾的。但殊不知,对他们来说,也许被需要和肯定才是最想得到的。6月12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一行走进了眉山市“东坡泡菜”产业龙头企业──四川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这家年产值7.68亿的食品企业里,有479名在岗残疾人,占员工总数的27.3%。

四川省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2005年起就开始实施残疾人就业帮扶计划,先后派出8名管理人员前往广州、苏州等地考察学习残疾人企业就业管理经验。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型成立了残疾人车间和托养车间。残疾人车间主要吸纳肢体、语言、听力等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主要从事削菜根、选菜等前期工序,残疾类型的不同也可以实现相互照应,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托养车间主要吸纳剩余的百余名智障残疾人。智障残疾人管理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生活起居到简单劳动生产,吉香居对其实行全托养管理。

“托养就业即工作、生活全部在工厂。公司建立托养车间、托养楼,安排专人对智障残疾人进行培训,教洗澡,上下班过公路、就餐要排队带领,就寝要点名,衣服要安排专人洗,病了要送医……明面上是招聘工人,其实就是托养智障残疾人,不但不收托养费,每月还发工资,人人还买‘五险’。”吉香居副总经理王艳丽告诉记者,“我们身上肩负的是一份社会责任感,只要是愿意通过自食其力改变生活的残疾人朋友,只要我们有用工需求,都欢迎他们加入。”

2013年以来,吉香居与眉山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签订了《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协议书》,为智力障碍类、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劳动环境及条件。通过落实定期培训、老员工帮带、班组长带头、家企沟通会等一系列手段,提高残疾人的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残联牵头,企业实施,建设了智力障碍残疾人、重度肢体残疾人庇护性就业车间。

经过多年对残疾人就业的经验积累和探索研究,吉香居得出了自己的一套用人办法。用设计思维落实残疾人就业安置,解决了人员和岗位匹配、质量和效率兼顾的问题,形成了规模化安置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和办法;用创新思维解决残疾人安置中重度残疾、智力障碍残疾人难安置的问题,开创了全省典型的残疾人庇护就业模式。

“感谢吉香居公司为所有残疾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更让我找到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通过这12年的工作,我供女儿读完了大学,找到了工作,也给家里减轻了负担。”47岁的残疾员工刘树芬动容地说。20年前,一次意外令刘树芬失去了左手臂,之后,她整天以泪洗面,无法接受现实。通过家人细心的照顾和开导,才开始重新振作。但单手的不便,令她无法做更多事情贴补家用,一直郁郁寡欢。直到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树芬发现吉香居公司在招收残疾人,便抱着试试的心态
来应聘。这一试,就是12年。从最初的保洁员到如今的福利车间班长,一步步,一点点,刘树芬凭着自己的努力,造就了今日的幸福生活。

目前,吉香居的残疾人员遍及绿化、保洁、保安、生产辅助工序、前处理各工序。其中后勤管理人员34人,车间314人,庇护性就业车间131人。

四川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爱残助残行动是眉山市关爱残疾人的缩影。长期以来,眉山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残疾人事业相关政策和法规,力争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该市各级各部门对残疾人群实施“量体裁衣”式服务,从弱有所扶迈向弱有众扶。帮助若干残疾人家庭走上小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家贡献力量,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妍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