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点评:是谁给大凉山里的歌星梦插上了翅膀?

2020-10-16 16:53:00   四川发布

题记:看脱贫攻坚成效如何应该看向哪里?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人。除了交通、住房、工作等生存基础,人的精神面貌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在尚未完全脱贫的凉山更是如此。9月下旬,四川发布记者在凉山州做采访报道时,从一个小孩的身上看到了这种勃发的精神面貌,我们相信,这也正是脱贫工作为当地带来的由内而外的巨大转变。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这个小孩名字叫蔡正华,今年六岁,家住在凉山州普格县的荞窝镇。他有一个梦想:长大以后当歌星。彝娃正华,正是我这次故事的主角。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之年,凉山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最后一块硬骨头之一,这里的脱贫任务能否完成是总书记的牵挂,也是全国人民的期盼。小正华所在的普格县是凉山州最后7个还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他们一家都是彝族人,一直习惯说彝语的正华还不太会说普通话,但凭借唱歌他在网络平台上已经拥有260多万粉丝,俨然是个小网红了。

正华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孩子,他不爱说话,但爱唱歌,一块草地,一片谷垛,随地能成为他的舞台。在他的视频中,就有很多都是跟随爸妈在干活途中,或在屋前的空地上,爸爸随手为他录制的。正华有一个心爱的话筒,是一名热心网友寄来的礼物。一拿起话筒,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闭上眼睛,就能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歌唱中。当我问他,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歌星!”

在过去,走出大凉山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更何况当歌星这样好似虚无飘渺的梦。但是在今天,这个梦对于小正华来说,却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父母观念的改变。小正华在家里排行老二,家里还有几兄弟,一家几口主要靠种烤烟、种玉米为生。今年初,一家才从二十多公里远的高山上搬到荞窝镇,房子的装修费至今还没有着落。按照祖辈的观念,能把孩子拉扯大,娶上媳妇儿,就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了。但是受到更多教育的父母却不想限制孩子。小孩子喜欢唱歌,爸爸妈妈都非常鼓励,随时随地为他拍摄,哪怕耕作辛苦,也一日不落地开直播。而且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多读书,爸爸勒古子杰说:“只要他们能读到哪里,我就送到哪里。”

其次是教育的支撑。送几个孩子上学,压力大不大?妈妈阿合莫阿子告诉我,其实并没有太大压力。通过进一步采访我发现,这个“没有压力”的底气实际上来源于凉山州对教育扶贫的大力支持。在荞窝镇,九年义务教育是全覆盖,家长除了在孩子上两个一年级时要交纳一定的材料费之外,不需要交其他任何费用。孩子们在学校吃饭有爱心午餐,当地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非贫困户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补助金。现在,荞窝镇的五千九百多名适龄儿童都有书读,真正做到了不落下一个。

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平台。虽然生活在凉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完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华的爸爸妈妈是90后,对于网络十分熟悉。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把小正华唱歌的视频上传到了某网络平台,一发出就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喜爱,自此为小正华的未来打开了另一扇窗,让这个大凉山深处热爱唱歌的孩子也能广为人知。260多万的粉丝,让不少商家、爱心人士找上门来,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在我采访完离开的时候,给当地政府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基于正华良好的流量基础以及他家仍旧紧张的经济情况,当地能否给正华一家提供更好的发展指引,甚至提供某些合作机会,在解决他家困难的同时,与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很高兴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当地领导表示,可以结合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等,利用他家的优势,创新促销,在增收的同时也为当地提升知名度。

父母观念的转变,给了他展翅的勇气:接触到互联网,给了他展示自我的平台;接受系统的教育,能长久地赋予他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当地政府等的支持,将在成长的过程中带给他更多的助力。这一切都将为他走出大凉山开拓出一条触手可及的路。

到这里,让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脱贫攻坚带给他们的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可能更多的不是金钱,而是潜移默化的大环境,是自我能力的提升,是脱贫之后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在未来,我们不能保证小正华一定能成为歌星。但起码,他的歌星梦已经被点燃了希望的种子。他的人生会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和更无限的机遇。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