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1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举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筱柳介绍,即将出台的《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实施27个方面69项具体行动措施,着眼“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时代使命,围绕“着力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任务。
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
至2025年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1万公里
随着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的建设,游公园、逛绿道成为广大市民的健康生活时尚。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金城透露,下一步,成都将开展“五绿润城”行动,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至2025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加快实施国家储备林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至2025年建成2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天府绿道“活力绿脉”,未来五年,每年建设“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至2025年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1万公里。
建设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在环线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贯通基础上,加快实施农田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形成生态良好、功能复合、全民共享的城市环状生态景观带;建设锦江公园“精品绿轴”,持续推进沿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形成“一江锦水、两岸融城”都市滨水公园形态。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打造城市人民宜居的示范区
“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1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79.48%,城市建设重点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改造为主的阶段。”成都市住建局副局长王建新用一组数据说明了成都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必要性。
“十四五”期间,成都计划推进173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统筹实施特色街区、公服设施、景观品质提升等项目;推进锦江区四圣祠片区、青羊区少城片区等16个国家试点项目建设;实施社区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社区级“轨道+公交+慢行”交通微循环,推动新能源基础设施进社区,进小区。
此外,按新的人口规模完善公服设施专项规划,优化调整公服设施配置标准、总量规模和空间布局;以城市体检评估为基础、以群众需求为核心,精准查漏补缺,以社区为单元补齐城镇公服设施缺口短板,建成“15分钟公服圈”; 提升公服设施品质。主要从多元化、人性化、差异化、智慧化四个方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构建高质量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
打造城市人民宜业的示范区
“我们将聚焦提升高端要素运筹、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国际门户枢纽等城市核心功能,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结合,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这是我们打造人民宜业的示范区的内涵。”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介绍,《行动计划》这张清单将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共建共享共治美好家园的热情。
其中,成都将实施战略科技人才领航、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强基、卓越工程师等工程,吸引和集聚各方人才;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着力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此外,聚力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申请设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双流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争创国家空港型物流枢纽。
在“家门口”享受便利服务
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我们将加快构建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社区生活、社区安全、社区行动‘五个共同体’,夯实超大城市现代治理的底部支撑。”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透露。
薛敏介绍,成都将依托社区综合体、特色街区、社区绿道等载体,发展“基础便民型+品质提升型”社区商业业态,营造多元消费场景;搭建社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面向小微企业和创客集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先进要素集聚,激发创新创业动能。
此外,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推动城市中台数据回流、部门在线事项整合、智慧应用场景延伸,为智慧蓉城整体运行奠定坚实基础;优化社区服务载体集聚功能,构建涵盖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商业服务的基层综合服务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利服务;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推动家庭和社区环境适老适残化改造,满足“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多样化需求。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