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医生、军人、消防员、专家……“9·5”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单位的人分赴一线救援。
在灾害救援中,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艰难的救援条件和有限的时间,如何实现通力协作、精准调度?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在本次地震应急救援中参与协调、调度的负责人。
救援力量分工明确
协作打通生命抢救“绿色通道”
谁开展搜救?谁抢修保通?谁保障物资?据四川省应急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震发生后,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相关成员单位迅速行动,按照职责分工参与应急处置。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特警、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应急、卫生健康等部门紧急派出救援力量开展人员搜救;自然资源、水利、住房城乡建设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技术队伍开展灾害隐患排查;交通、通信、电力等部门单位积极抢修保通“生命线”工程;地震、气象、环境等部门迅速开展监测预警;发改、经信、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快速增援保障物资供应。
其中,搜救是地震发生后的重要任务。据了解,5日13时10分,地震发生20分钟内,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受命出征,迅速派出了甘孜森林消防支队雅江大队、康定中队,总队特勤大队237人紧急赶赴震中泸定县磨西镇展开救援。四川应急队伍、四川消防等多支队伍也飞速驰援。
为了确保受伤群众得到迅速救治,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医疗救援组和疫情防控组第一时间部署安排地震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调派国家、省级医疗救援队和省级卫生防疫队赶赴震区开展工作,并安排华西医院成立院内多学科专家团队,根据甘孜、雅安需要及时开展远程会诊,确保伤员救治效果。
为了让震区的群众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立即启动地震二级应急响应,紧急调集下属雅安供电公司、甘孜供电公司共计222名电力抢险队队员赶往停运变电站和受损线路现场,开展电力抢险工作。
安置点的群众基本生活如何得到保障?省减灾委办公室紧急调配中央、省级救灾帐篷、棉被、折叠床等救灾物资紧急支援震区,并由群众安置组牵头妥善安置上万受灾群众。
……
从地震发生后到9月8日20时,前线联合指挥部各工作组一刻不停开展地震救援工作,争分夺秒抢救伤员、转移群众;后方工作组时刻驻守在应急厅指挥大厅,分析研判救援计划,实时提供后备支持。
前线与后方、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通力协作,快速打通了一条条挽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水、陆、空联合作战
统筹实现精准调度
一个地方需要搜救,对于具有同样职能的不同单位,派谁去执行?派多少人员执行?一旦统筹安排不够“精准”,就可能会造成“打架”“救援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整个应急救援工作统筹中,面对多支救援力量和复杂多变的救援需求,如何实现精准调度?
据了解,受泸定6.8级地震影响,离震中最近的石棉县草科乡成为道路不通、通讯中断的“孤岛”。7日上午,前线联合指挥部立即调度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在石棉县中学初中部操场上空起飞,将物资运送至50多公里外的草科乡。
救援过程中,出现了驻川解放军直升机、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以及各类无人机同时作业的复杂局面。
如何处理?
四川省应急厅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综合考虑了调度的一些具体情况,最后决定指派地方飞行指挥人员加入军队飞行指挥组,明确飞行指挥权限、高效开展飞行指挥,合理调配直升机、无人机飞行区域和飞行时间,保证了航空救援高效、有序、安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紫雅场村。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后,位于泸定县得妥镇的紫雅场村一度失联。道路阻断,救援人员需要利用水路动力橡皮艇渡河挺进紫雅村。问题是,预计700余名群众被困,现有的救援队伍所带的救援船艇却难以支撑,迫切需要解决运力。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信息中心主任李志平向指挥部建议:可以将达州今年新买的12艘冲锋舟、橡皮艇调集过来。这批新装备是传统水上救援运力的3—4倍。
“立即从达州调集这批装备!”前线指挥部发出指令。9月6日早9时左右,第一批装车的10艘救援冲锋舟、皮划艇从达州市出发。两个小时后,第二批2艘从宣汉出发。跨越600公里,12艘船、近20名驾驶员于7日凌晨全部完成集结。
9月7日下午15时30分,紫雅场村最后一批村民被全部成功转移。这场精准的调度以最快的速度拯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
通力协作、精准调度,为应急救援统筹工作点赞!
川网传媒特别报道组记者 张药滟 杨璐绮 图片由四川省应急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