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展示成都考古历年来重大发现成果和文物 成都考古中心即将投入运行

2022-12-13 15:5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能证明成都的城市称谓早在战国晚期就已存在的成都矛、168个考古“生僻字”组成的“认字墙”、镇馆之宝──商业街船棺葬古蜀漆床……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全新建成的成都考古中心即将投入运行。

据悉,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包含公众考古中心、文物保护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古建设计中心和文物信息中心等单元,集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创研发、文物保护、行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12月12日下午,20余位文艺界人士造访成都考古中心,这也是202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年度社教活动“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的第二场重磅活动。伴随他们的步伐,记者为你提前“剧透”即将开馆的成都考古中心。

成都矛亮相!证明成都的城市称谓早在战国晚期就已存在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考古中心位于浣花溪旁,就在杜甫草堂北门不远处,进入大厅,“考古·成都”四个古雅大字,在展厅入口处莹莹亮着。在这四个字下方,那件2017年公布发现的、刻有“成都”二字的战国时期青铜矛尖,稳稳地立在墙上。走近细看,青铜矛的中端前方罩有一面放大镜,好让观众可以清楚地辨认出上面的古雅秦篆“成都”。

成都文物考古中心陈列宣传部主任唐淼介绍:这件铭文铜矛出土于蒲江县飞虎村,“它的出现,证明成都的城市称谓早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存在,将成都城市称谓的历史又向推了200年。

据介绍,成都矛在出土后,经过清理,曾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临时展出过,之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专家对成都矛进行了表面加固和缓蚀封护,相当于给它罩上了一层保护膜。在进行文物保护之后,成都矛这是首次对公众展出。

巧思满满 生僻字“识字墙”引人驻足

在此次成都考古社教行活动中,最受欢迎和引人驻足的部分,莫过于由168个考古“生僻字”及其图片和简明释义所组成的“认字墙”了。

卣、壘、斝、簋、韘、瓿……这些字你认识吗?不过无需担心,哪个字吸引了你的兴趣,翻面就可以看到它的读音和意思

据唐淼介绍:这168个字他们并非随机排列,而是分为车马器、乐器、盛器、兵器等类别精心安排的,“后续我们也计划将其整理成文字版和视频版等,方便更多感兴趣的观众们学习了解。”

记者翻到了一个“㼽”字,背面的介绍显示:这件长圆形陶制物品来自河北平山中山的战国成公墓,出土于一个“大漆鉴(澡盆)”中,推测应为搓澡工具。它的读音正是其左半边──爽。看来,古人们也很享受泡澡和搓澡的快乐。

镇馆之宝──商业街船棺葬古蜀漆床将长期展出

展览的第二部分“考古百年”,展示了成都考古历年来的重大发现成果及其代表文物。

其中,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晚期商业街船棺合葬墓,据推测可能是最后一代蜀王的墓葬,那架著名的、耗时十几年修复完成的漆床,此次出现在考古中心是其原件的第二次展出,“上一次是在北京,以后则将长期在这里展出,也可以算是我们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了。”唐淼说。

还有,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老官山墓地,出土了国内最完整的织机模型和大量医简,充分展现了西汉时期成都地区先进的纺织手工业和高超的医学水平,在此出土的木马,也有着汉代典型的古朴优雅风格,美感十足。

此外,还展出大量南北朝至唐代的佛教造像。据悉,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作为这一时期长江上游的佛教中心,益州(成都)南北朝造像独树一帜,呈现“东西交汇、南北融合”的文化艺术特征。安史之乱后,大量高僧、画师、工匠等跟随玄宗、僖宗二帝入蜀,益州佛教文化艺术再次繁盛。成都下同仁路、实业街、通锦路、邛崃龙兴寺等遗址出土的大量南北朝至唐代的佛教造像,为研究四川乃至全国佛教历史、造像艺术、文化交流与交通等提供了完整的考古学资料。

据了解,成都考古中心突破常规博物馆呈现模式的边界,开创最新展示视角,通过考古成果与考古过程的并列化呈现,探索考古博物馆的特色化展示路径。正式投入使用后,成都考古中心将会通过社教活动的形式向公众开放。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