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截至6月11日,已经有近10万人次来到非遗博览园参与各项节会活动,尽兴“嗨皮”了一把!今天,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要带你去竹子的王国--道明竹编活态展区耍耍。
走进位于五洲情展馆内的“丁知竹”竹编创意馆,眼前壮观的竹子展台在众多的展区中独树一帜,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据“丁知竹”竹编创意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道明竹编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发展,现已创新发展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其中尤以立体竹编见长:既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也有赋予了审美情趣的工艺品。
最特色:传统和现代竹编的碰撞
记者在现场见到道明竹编传承人丁春梅时,她正在编制着竹子小饰品。竹丝在她的手上飞舞流转,穿梭于各个竹条之间,短短几分钟,一个小巧精致的竹编胸针就成形了。
△道明竹编传承人丁春梅
丁春梅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此次“丁知竹”竹编创意馆展出的竹编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传统竹编与现代竹编的碰撞。
她说,以前的道明竹编主要以生活用品、农具为主,不论是器形、还是编制工艺都比较简单、粗糙,但这次的展品多是现代化的居家软装产品,整体看上去非常“洋气”、现代气息十足。
丁春梅指着几个竹编吊坠、耳环说,“这是我们最新的作品之一,让道明竹编成为与人们生活联系更紧密的艺术品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这样的摸索碰撞中,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从竹篮、背篓等日用品向小玩具、装饰品、家具乃至大型景观陈设发展;器型、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丁春梅凭借年轻人特有的潮流嗅觉,给传统非遗产品添加了许多时尚元素。
“道明竹编不排斥工业化规模生产,但我想把它做成真正的艺术品。”如今,道明竹编的主要工序依然是纯手工制作,机器只用于前期备料。但是从器形可以看到,产品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风格的设计思路。
最新潮:与学院派合作+定制化
在展区内,几个挂成一排的葫芦状竹编作品引起很多游客的好奇:“耶,这是啥子呢?看起来好有创意哦”,几个游客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
△游客拍照
丁春梅介绍,这是中央美术学院2016届本科生赵丛倩与“丁知竹”竹编创意馆合作的2016年毕业设计--随方逐圆。作品以竹篮元素为主,以竹子为材料将它应用到家具中去。金属框架的固定形态与竹编的自由形态相结合,赋予收纳功能的同时也用于整体的空间搭配。
2012年,“丁知竹”竹编创意馆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成为其实践创作基地。
丁春梅说,“与美院的合作会让我们吸收到专业艺术高校中年轻人的新思维,无论是创作题材选择还是竹编器形设计,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交流中,竹编匠人们的审美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丁春梅的父亲就是道明镇赫赫有名的竹编大师丁志云。在父亲的影响下,丁春梅在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到了“高端定制”。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塑料、不锈钢等工业化替代品的大规模普及,极大地冲击了竹编日用品市场。道明镇原有竹编匠人近1万人,锐减到如今的几百人。
“道明竹编毕竟是非遗项目,定制化创作能让其更有个性,更有艺术感”。最重要的是,定制化才是和工业化批量生产产品竞争的“不二法宝”。
最走心:想打造一张世界级非遗名片
“我想打造一张世界级的竹编非遗名片,把老祖宗手艺传下去”。丁春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中间稍微停顿了一下。谈及“丁知竹”竹编创意馆将来的发展规划,她的表情变得非常认真。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人才。
然而,非遗人才的培养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据丁春梅讲,没有经过任何学习的人掌握基本的竹编技艺至少需要一年,很少人能够静下心来走过这个阶段。很多原本有竹编基础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现在的教育环境下,也很少有人愿意让孩子从小学习竹编工艺。
“光是会竹编技巧还不够,如何使用掌握的技巧进行创新才是关键,这个需要一定的天赋”,丁春梅认为,这也让道明竹编的传承更加不易。
目前,在“丁知竹”竹编创意馆,游客可以免费参观竹编制作的全过程,感兴趣的还可以进行报名参加DIY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同时,“丁知竹”竹编创意馆还将与更多的高校合作,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门传统手艺。
或许,打造世界级非遗名片的路走起来不容易,但这位有想法、有干劲的80后传承人,却正在用双手认真地编织着她的梦想。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