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因为脏乱差,小偷随时出没,好多住户都搬起走了。经过整治以后,出入有门卫登记,小区又干净又安全,我们这些搬走的住户又搬回来了。”1月5日,家住泸州市江阳区南城街道中和小区的陈德明说起居住环境的改善,就不停地竖起大拇指夸赞起来。
而这一切变化,来自于“造血式”的“三无”院落改造,让昔日脏乱差且治安案件频发的“三无”楼院,变身为“靓丽小区”。
政府主导 “三无院落”已今非昔比
在泸州新区转盘凤凰山上的一个小院子里,9栋楼房经过重新粉刷成川南民居风格,路面平整、监控运行、防火设备安放在楼栋口,居民进出还有门卫值守,全然看不出这房子已有30多年之久。而就在1个月前,9栋楼之间狭长的过道里,密密麻麻挤满了多处违章搭建,破烂不堪。
“这9栋楼虽属一个院子,却有3个进出的大门,小区以外的人员随意从不同的门进出,根本保障不了安全。”院落所属的江阳区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国川说,“为了更好地管理,我们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修围墙,将进出的3道门只保留1个大门,并新建一个门卫室负责安保。”
如今,曾经的开放式院子用围墙连结成了一个整体,体验到新环境的居民建议把院子改名为“凤舞”小区,并把新门牌挂在大门外最显眼的地方。
2014年,南城街道启动了对全街最老旧院落的整治,改变那些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的“三无院落”现状,分步做到有人管、有长效管理机制、有立体防控设施。在院落整治过程中,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实施“五化一安”改造公共设施,“五化”即净化、硬化、绿化、亮化、文化,“一安”即建立门禁设施、监控设施及消防设施,整治安全隐患。
在位于的南城街道中和苑,院落整治正在紧张进行,修建1.8米高的围墙、疏通化粪池……“以前遇到大雨,粪便经常会漫到路面。在这次征求意见中,很多住户都提出要彻底疏通化粪池,因此,最终的改造方案将这项列了进去。”2栋2单元的王兴武老人回忆说,整治之初,院落自管会挨家挨户询问改造意见,然后再向居民公开方案,直到每户都签字才动工实施。
“和一次性整治相比,建立院落的长效管理机制更加重要。”张国川说,一方面,每个院落都要按规定成立业主委员会或院委会等自治组织,负责小区和院落的环境、安全和文明氛围营造等日常管理;另一方面,采取物管的形式,按照与小区自治组织的约定进行管理。
“造血式”管理 “三无楼院”变“靓丽小区”
走进南城街道“中和苑”小区,一切井然有序:原来的花坛,全部用瓷砖圈起来了;绿化带里梅花争先吐艳;路边每隔一段距离就安放着一对醒目的分类垃圾桶;草坪上写着温馨提示语 “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邻里之间乐呵呵地打着招呼……“现在天天都生活在这样安全舒心的环境里,人也特别有精神。”正在小区内散步健身的业主李才兴老人高兴地告诉笔者说。
“硬件改善容易做到,只要加大投入,都会让‘三无楼院‘面貌迅速改变。实际上,对于这种‘三无楼院‘的治理,真正难的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张国川认为,“三无楼院”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在设施建设,创建环境优美示范小区的关键在组织管理。
为此,泸州南城街道对改造后的小区从提升小区居民的文明素养入手,成立自管委来管理小区资源,停车位实行有偿收费等来增强“造血”功能。南城街道改造后的“熊猫小居”仅车位就有近80个,现在每个车位对有车一族的居民收取150元/月的停车费,不仅解决了2名门卫的工资来源,小区的清运费也有了着落,而且车主们将车停放小区因不门卫值守也安心了。
“凤舞”小区贫困居民罗健强,在小区改造前,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在小区的过道边摆个小摊卖副食。在改造后,他的小摊点移进了新建的门卫室,自己一边卖副食,一边当起了保安,街道也给予200元/月的补助,不仅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由此也实现了小区管理一劳永逸……
环境优美了,管理跟上了,居民舒适安心了,昔日的“三无院楼”有了本质的飞跃,凝聚力强了,自觉维护环境的居民多了,纠纷也少了。“原来环境卫生脏,大家火气都大。就印证了那句话,环境越差,越不齐心。现在环境好了,大家和气多了。仅以‘凤舞‘小区为例,这1个多月来没有发生过一件纠纷。”张国川说。(周超文 匡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