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万千蝶变乡村行 | 一根蚕丝织起来的致富网

2024-12-06 18:04: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入冬后的绵阳市涪城区,尽管养蚕工作已暂时告一段落,但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简称“园区”)内依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标准化的蚕棚整齐排列,正静静地等待着下一轮的蚕宝宝入驻……

12月4日,“万千蝶变乡村行”媒体采风活动记者团走进绵阳市涪城区,探访一根蚕丝是如何串起一条产业链,编织出乡村致富的美好图景。

“我们主要的产品蚕茧和生丝,其中,生丝主要是销售给国外的奢侈品公司,爱马仕、香奈儿、古驰等等都是我们的客户。”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天虹丝绸”)副总经理薛忆介绍,天虹丝绸今年共生产鲜蚕茧3300余吨,生丝200余吨,蚕桑产业总产值高达3.5亿元。而这些高品质的生丝,90%都出口到了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成为了涪城蚕桑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的生丝品质卓越,100%达到了6A超高品位。生丝的品质主要取决于蚕茧的质量,而蚕茧的质量又离不开科学的养殖技术和严格的管理。”薛忆自豪地告诉记者,自2013年以来,天虹丝绸积极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成片、规模发展桑园,走省力化、工厂化、农场化的养蚕道路,陆续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桑园。通过连片流转土地等形式,全额投资新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桑园,配套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30余万平方米,全面推广应用省力化设备和技术;通过桑园让利返包,培育家庭农场主500余户,带动养蚕农户近万余户;250名基层技术服务人员上门为养蚕户服务;返包2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达300余户。同时公司对返包农户进行管理技术培训,从桑园、蚕棚、技物服务进行全方位对应联结服务,吸引农村青壮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为生产主力军,涪城蚕业规模化、集约化效应充分显现。

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蚕茧样品

“我们养蚕有一句话叫‘养好小蚕七成收’。”薛忆表示,小蚕的健康成长对于后续的蚕茧品质至关重要。蚕宝宝在1龄2龄的阶段,需要把桑叶喂好、消毒做好、蚕头发育整齐,这样在后续的养蚕过程中才会更好养。“我们把打好基础的小蚕交给蚕农,不仅可以保证蚕的存活率,还可以确保我们收蚕时蚕茧的品质。”

“只要养得活就能卖得脱!”有了企业的保底和相关的技术支持,当地村民发展桑蚕产业底气十足。涪城区杨家镇回龙寺村党总支书记王昌义是村里的带头人,也是蚕产业的受益者,2017年,涪城区对蚕产业发展扶持的政策相继落地,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王昌义和村里一些党员干部带头搞起了栽桑养蚕。“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仅我们一家的年收入就超过了100万元,除去每年支付给村民们的务工费和一些相关的开支,纯利润超过20万元。”

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内绣娘正在使用生丝制成的丝线绣制作品

“蚕桑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王昌义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蚕桑产业中来,他们通过学习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推动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同时,蚕桑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丝绸加工、绣品制作等,为本地的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据涪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涪城区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建成标准化蚕桑基地1.15万亩,带动杨家、新皂、吴家、丰谷4个镇14个村近万户桑农辐射发展3.5万亩桑园,2022年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被认定为省四星级园区。涪城区蚕桑基地先后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省级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等称号。2024年,蚕桑总产值达5.98亿元,蚕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6万元,预计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以上。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长浩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