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成都体育学院作为四川省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重点研究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体育专业学科特色,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近日,由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从‘跤道’到‘交道’ 我们是紧紧团结的‘石榴籽’──民族传统体育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公开课,在第八届“领航计划”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特等奖。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项目启动之初,团队便面临着选题的重大考验。为了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团队成员潜心研读了超过50万字的基础学术资料,经过无数次的激烈讨论与审慎筛选,最终从十余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了以民族式摔跤这一极具群众基础和民族交融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切入点。这一选择,不仅巧妙地将体育的魅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相融合,更为实现从' 体育视角' 到' 思政育人高度' 的完美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的推进过程,是对团队协作能力考验。在长达126天的奋战中,团队先后对来自全校各学院的汉、藏、彝、回、维等36个民族,共200余名学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加深对民族式摔跤的认识、体会。为了获取最真实、最鲜活的一手资料,团队成员多次深入阿坝州、凉山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足迹遍布民族村寨的角角落落。
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与民族地区体育局工作人员、摔跤教练、非遗传承人以及普通的摔跤手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与交流,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口述历史和影像资料。这些来自田野的真实声音,为公开课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公开课文案历经13稿的反复修改与完善,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为了让公开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团队大胆创新,将民族元素与现代说唱风格巧妙融合,创作了主题歌曲。歌曲的创编过程同样历经波折,9稿的修改调整,只为呈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
视频的拍摄与录制更是汇聚了超过300名参与者的辛勤付出,公开课拍摄团队在凉山州西昌市、普格县、螺髻山等多个地点,克服了天气多变、场地复杂、群众演员协调难度大等一系列挑战,用镜头捕捉下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瞬间,生动展现了民族式摔跤的独特魅力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正是这份对卓越品质的不懈追求和面对困难的勇毅担当,使得这部公开课最终得以呈现。其独特的视角,从民族式摔跤这一具体的文化符号入手,巧妙地延展开来,讲述了各民族在体育文化交流中的动人故事,鲜活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公开课不仅系统梳理了摔跤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生动再现了选手的成长故事与拼搏精神,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巧妙地融入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Rap歌曲,在课程的尾声以一种现代而富有活力的方式回顾核心内容,升华文化传承的主题,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为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案例与研究思路。
参与项目的学生们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成长。他们不仅在思政素养上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同,更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同时,在一次次协同攻关、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升。